这就是你日日夜夜想要的脚型测量及脚型分析
鞋的母体是鞋楦,鞋楦是根据脚型规律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脚型规律是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进行大量的测量后,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找出的共同特点和变化规律。
脚型测量是在站立的状态下进行的,因为人们穿鞋不光是为了美观和护脚,更重要的是为了行走和工作。因此,鞋楦设计的尺寸必须考虑到这一需要,即鞋楦设计的数据应该是人脚处在最大状态时的尺寸。
脚型测量的部位。
脚型测量是根据设计鞋楦和做鞋穿鞋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关的特征部位来进行的,一般选择6个围长和9个高度。换句话说,脚型测量主要是指脚的围度和高度的测量,如图1-1。
图1-1 脚型测量部位
其中,1是跖趾围长(简称跖围),2是前跗骨围长(简称跗围),3是兜跟围长(简称兜围),4是脚腕围长(简称腕围),5是腿肚围长,6是膝下围长,7是膝下高度,8是腿肚高度,9是脚腕高度,10是外踝骨高度,11是后跟
凸点高度,12是舟上弯点高度,13是前跗骨高度,14是第一跖趾关节高度,
15是拇趾高度。
1、跖围
跖围指用带尺通过第一跖趾关节点和第五跖趾关节点所测得的围长,通常用字母“S”表示。跖围是脚的最宽处,是决定脚的肥瘦的主要标志,因此也是设计鞋楦和做鞋穿鞋的最重要的尺寸。
测量跖趾围长时,一般选用左脚楦。左手握楦,用拇指压住带尺头,另四个手指握住楦背。将带尺上的零对准第五跖趾部位点为起点,用右手将带尺从楦底绕过去,经第一跖趾部位点再绕回到第五跖趾部位点与起点相交,相交处的读数就是跖趾围长。如果用右脚楦,则将带尺的0点放在鞋楦底部第五跖趾部位点后面,将带尺经过楦底至第一跖趾处,将带尺紧贴楦体从上部绕至第五跖趾部位点,此时带尺在第五跖趾部位点的读数就是鞋楦的跖围。
注意,在脚上测量跖趾围长时,带尺应紧贴所量部位的皮肤,但不能勒紧。
2、跗围
跗围指用带尺围绕脚背最凸处和脚心最凹处所测得的围长。测量时,第五跖
骨粗隆点位于带尺中间,前跗骨凸点位于位于带尺的交接处。跗围尺寸对于鞋楦设计和帮样设计也都非常重要,如果鞋楦的跗围太小或肉体安排不合理,鞋就会压迫跗背;反之,如果太大,就会使鞋不跟脚。跗围与跖围其实并不相等,但在鞋样设计中规定:脚跗围=100%的脚跖围。
图1-2 鞋楦跖围、跗围的测量
3、兜围
兜围指用带尺先兜住后跟基点,再延伸至舟上弯点(脚弯的最弯处)环绕测量所得的围长,舟上弯点位于带尺交接处。兜围是设计高腰鞋楦和靴楦的重要尺寸,兜围太小,脚穿不进;兜围太大,鞋不跟脚,特别是会严重地影响美观。成年男女的脚兜围=131%的脚跖围。
4、腕围
腕围指用带尺围绕脚腕最细处进行测量所得的围长。测量时,注意将带尺保持在水平位置,不能倾斜,标志点位于带尺交接处,测量腿肚围和膝下围时也应如此。脚腕围长主要用于设计靴鞋。成年男女的脚腕围=86.23%的脚跖围。
5、腿肚围长
腿肚围长指用带尺围绕小腿最粗部位进行测量所得的围长,主要用于设计半筒靴和高筒靴。成年男女腿肚围=135.55%的脚跖围。
6、膝下围长
膝下围长指用带尺围绕腓骨粗隆下缘部位进行测量所得的围长,主要用于设计高筒靴。成年男女膝下围=125.95%的脚跖围。
7、膝下高度
膝下高度是从膝下围长部位点(腓骨粗隆下缘点)到脚底的最短距离,用来确定膝下围长,主要用于设计高筒靴。
8、腿肚高度
腿肚高度是从腿肚最粗部位点到脚底的最短距离,用来确定腿肚围长,主要用于设计半筒靴和高筒靴。
9、脚腕高度
脚腕高度是从脚腕最细标志点到脚底的最短距离,用来确定脚腕围长,主要用于设计高腰鞋和靴鞋。
10、外踝骨高度
准确地说,外踝骨高度指的是外踝骨下缘点高度,是从外踝骨下缘点到脚底的最短距离,是设计低腰鞋的一个重要的高度,低腰鞋的外踝骨部位的高度都必须低于这个高度,否则,必然会因为鞋口磨脚而无法穿着。
11、后跟凸点高度
后跟凸点高度是从后跟凸点到脚底的垂直距离,主要用于设计鞋楦的后容差和皮鞋帮样后弧线的设计。
12、舟上弯点高度
舟上弯点高度指从舟上弯点到脚底的垂直距离,主要用于靴鞋设计,对设计低腰鞋也有作用——低腰鞋的前脸总长必须在舟上弯点之前,否则,当人下蹲时,鞋帮就会磨脚。
13、前跗骨凸点高度
前跗骨凸点高度是前跗骨凸点到脚底的垂直距离,是决定鞋楦跗面高低的主要尺寸。
14、第一跖趾关节高度
第一跖趾关节高度是第一跖趾关节凸点到脚底的最短距离,是决定鞋楦跖趾关节厚度的重要尺寸。
15、拇趾高度
拇趾高度指拇趾前端的厚度,是决定鞋楦头厚的重要尺寸。测量时,拇趾踏地不能用力,也不能跷起。
16、脚印图
脚长是脚印图中从中轴线上量出的脚的前后最凸出的距离。
脚印图是用灰粉法、印油法等方法获得的记录脚底形态和轮廓的图形。制取脚印图时,应将脚的主要特征部位标出,以便进行脚印图分析,如图1-2:
图1-2 脚印图上的主要特征部位
图中1是拇指外凸点,在拇指肚里踝边沿最凸的位置上。2是小趾端点,在小趾前端位置上。3是小趾外凸点,在小趾肚外踝最凸的位置上。4是第一跖趾关节点,在第一跖趾关节 最凸的位置
上。5是第五跖趾关节点,在第五跖趾关节最凸的位置上。6是前跗骨凸点,在脚背第一跖骨后端最凸的位置上。7是第五跖骨粗隆点,在外踝腰窝第五跖骨后端最凸粗的位置上。8是舟上弯点,在脚背向上弯曲时的拐弯中心位置。9是外踝骨中心下沿点,在外踝骨中心下沿的位置上。10是第二趾根叉点,第二趾根叉点有两个,一个是第一第二趾缝顶点,另一个是第二第三趾缝顶点。
17、分踵线
图1-3 脚印图分析
分踵线是脚后跟部位受力的中线,它的前端应通过第三趾印的外切点,后端应先平分后跟脚印,然后将后跟脚印与轮廓边距的一半处定为B点,RB连直线即为分踵线。
18、中轴线
中轴线是前掌受力的中线,即图中的ZB线,Z点是第二趾根两个叉点的中
点,B点大致上是后跟的中点。ZB连直线并向前后延长即得到中轴线。
19、脚宽
脚宽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斜宽线,第二种是基本宽度。
斜宽:第一、第五跖趾关节点的连线,即图中的HH1连线,或者说是里踝最宽位置和外踝最宽位置的连线,这条连线通常被称作斜宽线,测量跖趾围长都要通过这条线,但它要比脚的实际宽度大1~2mm。
基本宽度是我国通过反复研究反复实践后确定的方法,由第一跖趾里宽+第五跖趾外宽(即图中的A6H和A5H1)。具体操作是:过H点作中轴线的垂线,与中轴线相交处为A6点;过H1点作中轴线的垂线,与中轴线相交处为A5点。H1 A5是第一跖趾里宽,A6H是第五跖趾外宽。用这种方法确定的宽度的最大优点是真实地反映出脚的宽度,二是在脚型分析和鞋楦底样设计时容易操作,而且准确一致。
20、脚长线
脚长线即图中的OA1线。过脚趾前端点作中轴线的垂线,与中轴线相交处为A1点。中轴线与轮廓边线相交处为O点。
21、踵心部位点和踵心线
鞋楦底样设计需要确定后跟部位的宽度, 后跟受力面积的中心在脚长的18%的位置上(从O点向前量取),这个位置就是踵心部位点或称踵心位置,即图中的MO点。过MO点作分踵线的垂线,与分踵线相交处为M点,M点是踵心凸度点;将该垂线向两边延伸,交于里踝轮廓线为M1点,交于外踝轮廓线为M2点,M1 M2线是踵心线。
22、我国人民脚长的分布情况
我国人民脚长的分布情况请看图1-10:
图1-10 我国人民脚长的分布情况
23、长度系数
长度系数指的是脚的各个特征部位在底中线上的长度与脚长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
脚的长度部位系数=脚长向各特征部位长度/脚长×100%
24、围度系数
围度系数指的是脚的各个特征部位围度与脚跖围长度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
围度系数=各特征部位围度/跖趾×100%
25、脚高
脚高指脚的各特征部位的高度,是脚的各个特征部位点到水平面的距离。
国内相关财富热线
综合热线:0570-3832366